有捨才有得,小捨小得,大捨大得,不捨不得…

有捨才有得,小捨小得,大捨大得,不捨不得。

引子:

《保富法》作者聶雲台先生,是清代名臣曾國藩的外孫,曾任大中華紗廠董事長兼總經理,民國時上海首任商會會長。 他從自家的經歷和在上海所見所聞的富人家庭的變遷,來談富裕人家的持久發達之道。 很值得一讀,特別是在當代。這裏的節選刪除了長篇的舉例,全文可以很容易的在網上搜到。

本文是聶雲台先生在一九四二、三年寫的,曾在上海《申報》連載,轟動上海,激蕩時人之心,一時引起各界紛紛捐贈助學金四十七萬余銀元,柳亞子等各界名流紛紛回應,一時傳為佳話。

印光大師、柳亞子等佛學高士撰文傾力推薦。 民間自發紛相印贈此書,至今在港、臺地區和東南亞商人圈仍廣為流傳!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在這裡節選了一些。

上篇

俗話說:發財不難,保財最難。

我住在上海五十餘年,看見發財的人很多,發財以後,有不到五年、十年就敗的,有二、三十年即敗的,有四、五十年敗完了的。 我記得與先父往來的多數有錢人,有的做官,有的從商,都是煊赫一時的,現在已經多數凋零,家事沒落了。 有的是因為子孫嫖賭不務正業而揮霍一空;有的是連子孫都無影無蹤了。 大約算來,四、五十年前的有錢人,現在家產沒有全敗的,子孫能讀書、務正業、上進的,百家之中,實在是難得一、兩家了。

不單上海是這樣,在我的家鄉湖南,也是一樣。 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中興時代的富貴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總督巡撫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鎮大人的有五、六十家,到現在也已經多數蕭條了;僅剩下財產不多的幾戶文官家庭,後人還較好。 就我所熟悉的來說,像曾、左、彭、李這幾家,是錢最少的大官,後人比較多能讀書,以學術服務社會:曾文正公(曾國藩)的曾孫輩,在國內外大學畢業的有六、七位,擔任大學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左宗棠)的幾位曾孫,也以科學專業而聞名;李勇毅公(李鴻章)的孫子輩,有擔任大學教授的,曾孫也多是大學畢業;彭剛直公(彭玉麟)的後人, 十年前也有在上海做官的。 凡是當時的錢來得正路,沒有積蓄留錢給子孫的心,子孫就比較賢能有才幹。 其餘文官比較錢多的十來家,現在後人多數都已經蕭條了;武官數十家,當時都比文官富有,有十萬、廿萬銀兩的,各家的後人,也是多數衰落了;能讀書上進的,就很少聽見了。

我家與晚清中興時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數都是世代相交的關係,所以各家的興衰情形,都略有所知。 至於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豐厚的,遠遠勝過了湘軍諸人,但是今日都已經凋零敗落,不堪回首了;前後不過幾十年,傳下來才到了第三代,已經都如浮雲散盡了。 然而當時不肯發財、不為子孫積錢的幾家,他們的子孫反而卻多優秀顯達。 最明顯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權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時候只有兩萬兩銀子;除鄉間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間房子,也未曾買過一畝田地。 他親手創立的兩淮鹽票,定價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張鹽票的票價二百兩,後來賣到兩萬兩,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兩;當時,家裡只要有一張鹽票的,就可稱為富家了。 而曾文正公特別諭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領;在他逝世後多年,後人也沒有一張鹽票。 若是當時化些字型大小、花名,領一、兩百張鹽票,是極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領票,表面上並不違法。 然而借著政權、地位,取巧營私,小人認為是無礙良心,而君子卻是不為的啊! 這件事,當時家母知道得很詳細,而外面人卻是很少有知道的。 《中庸》上面說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 」文正公曾經對僚屬(同事下級)宣誓:「不取軍中的一錢寄回家裡」,而且是數十年如一日無違誓言;這與三國時代的諸葛公(諸葛亮)是同一風格的。 因此,當時的將領僚屬多數都很廉潔;而民間在無形當中也受益不小。 所以,為官者躬行廉潔,就是暗中為民造福;如果自己貪錢,那麼部下將領官吏,人人都想發財,老百姓就會受害不小了。

《大學》上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孟子》說:「為富不仁,為仁不富。 」因為貪財與不貪財,關係著別人的利益和幸福;所以發財便能造罪,不貪財方能造福。 世人都以為積錢多買些田地房產,便能夠使子孫有飯吃,過得幸福,所以拼命想發財。 今天看看上述幾十家的事實,積錢多的,反而使得子孫沒飯吃,甚至連子孫都滅絕了;不肯取巧發財的,子孫反而能夠有飯吃,而且有興旺的氣象。 平常人又以為不積些錢,恐怕子孫會立刻窮困;但是從歷史的事實、社會的經驗看來,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顧己,不留一錢的人,子孫一定會發達。

再說一個實例,就是上海哈同花園的主人,近日報紙上常有譏諷的評論:說他們生平對於慈善事業不肯多多説明,並說他有遺產八萬萬銀元。 試設想一下,財產八萬萬的收入,就照二厘的利息來計算,每年也應該有一千六百萬,如果他們肯將這尾數的六百萬元,用作救濟貧民之用,那麼全上海的難民,就可以得救了。 在三年前,上海的難民所中,有十萬人,每人的糧食,以每個月兩元計算,全年不過才兩百余萬元。 到去年米貴的時候,難民所中的難民才不過一萬幾千人,每人的月花費三十元,一年共五、六百萬元,也還不過是他們收入年息的三分之一罷了。 再說上海死在馬路上的窮人,去年將近有兩萬多人,前年不過一萬多人,再前年不過是幾千人。 就單說去年米貴,死人最多的時候,如果辦幾個庇寒所和施粥廠,養活這兩、三萬人,也不過一年花個五、六百萬元就夠了。 這在富豪們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然而這一毛,他們卻捨不得拔。 如果能花幾百萬元,就能救幾萬個窮民。 他自己的家用,若是沒有特別的揮霍,就算出手如何得闊綽,還是可以將一年所余的上千萬利息來用作儲蓄的。 這樣一來,一方面得到了美名譽,一方面作了救人的大功德,再一方面又仍然每年增加了若干萬的積蓄。 這樣的算盤,實在是通極了。 然而他們卻沒有這樣智慧的眼光,一心只想這一千六百萬元,一滴不漏,全部都收到自己的銀行帳上,歸為己有,任意揮霍。 竟然沒有想到這肉身是會死的,自己既無子女,結果財產全歸了他人。 幾萬萬的財產,一旦變為空花,只是徒然帶了一身的罪業去見閻王,而且又遺下一片「為富不仁」的口碑,留在這個社會。

他們也掛著信佛的招牌,但是全不知道《藥師經》上開宗明義,就詳細地說明了慳貪不舍的罪過。 經上說:「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佈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缺于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 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得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心生痛惜。 如此之人,由此命終,生餓鬼界,或畜生道。 」因為大富之人,錢財有餘,自己放著也沒有用處,明知道多數人將會餓死,卻不肯施財救濟。 若是從道德上責備起來,這簡直是間接的殺人。 積錢最多,力量最大,而不肯佈施的,他所負的殺人罪就更重了。 譬如見到一個小孩,站在井邊,快要落井了;有一個人在旁站著,全不開口,也不拉開這個小孩,而讓他落井死了。 我們一定會說,這個孩子算是被他殺死了一樣。 而富人的見災不救,正是一樣。 何況是大富如此,連利息的一小部分都不肯舍,那麼馬路上死的幾千幾萬的饑民,豈不是要算他殺死的一樣嗎? 殺死幾千幾萬人的罪過,難道是用驕慢心,以信佛作為幌子,勉強花點揮霍不盡的小錢,作點專賣面子的善事,就以為自己已經是作了功德,便可以免除一切的罪過麼? 我想恐怕天地鬼神,決不會如此含糊地寬恕他。 所以我說這一段事實,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分別真偽,打破心裡的慳貪,切不可蹈積財不施的覆轍!

俄國的大文豪托爾斯泰曾說過:「現在社會的人,左手進了一百萬元,右手佈施了一、二元,就稱為是大慈善家。 」由此可知,這種行為是世界的通病。 但普通人,還情有可恕,至於信佛的人,應當勉力改之。 總要大家發起真慈悲心,救濟一切苦難同胞,以念佛修慧為正行,以力行種種善事、救人修福為助行,庶與佛法福慧雙修,正助分明才好。 我略將上文結束,條例如下:

一、數十年來所見富人,後代全已衰落;
二、六十年(此文寫于1942-1943年間)來文武大官世家,都已衰落,後人不興;
三、惟有不肯發財的幾個大官,子孫尚能讀書上進;
四、官極大,發財的機會極多,而不肯發財,念念在救濟眾人的,子孫發達最昌盛,最長久,一一都有歷史事實為證;
五、上文舉幾個實例,有的三千萬,四千萬,及幾萬萬的幾家,忽然一旦全空,這幾家都是不肯做救濟善舉;
六、大富者,只顧自己闊綽享用,積錢留與子孫後代,見有饑荒,卻不肯出大宗的錢救濟災難,無異犯殺人之罪,是要受道德上的譴責、業報的支配的;
七、佛法的天理,就在人人心中。 人人感謝的人,天就歡喜;人人所怨怒的事,天就發怒。 古語說:「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尚書》雲:「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華嚴經》雲:「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所以欲求得福,須多造福于人,否則,佛天亦無可奈何;
八、富人求神拜佛燒香念經,若不起大慈悲心舍財濟眾,仍是不會與佛法相應。
總而言之,保富的方法,必須要有智慧的眼光,也就是要有遼遠的見識與宏大的心量。 以上所說範文正公等幾位,就是屬於此類。 而其餘不善於保富的人,普天之下滔滔皆是啊! 他們不能使子孫長保富厚,只因為是自己的智慧不夠;能見到一點,卻遺漏了萬端;只看見表面,而看不到內涵;簡單點說,他們看曆本,只看見初一,還不知道明天有初二,更不會曉得年底有除夕。 但是像這等愚癡的人,雖然很多,而社會上有慧根的人也不少,一經人點撥,即可覺悟,智慧的眼光忽然就會開朗了。

再講到如何是智慧的作法,請細細品味老子《道德經》上的兩句話:「既以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 」本篇所敘述的範文正諸公的幾個例子,就是這兩句話的注腳。 須知老子是世界最高哲學中的一個。 他的政治、經濟、軍事學也都極為高明,他的人生哲學是不能為時代所搖動的。 老子學說的精義,有一句是:「反者,道之動。 」大意是要反轉過來,就是幡然覺悟的動機;他的整部書多半都是在說明這個道理的。 再引兩句如下:「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雄者,譬如是有錢有勢,可以驕傲,乃人人所貪圖的;惟有智慧的人,反過來,卻是要避免這樣煊赫的氣焰,極力地向平淡卑下的方面作去,免招他人的嫉恨。 「為天下溪」這句話是眾人反而歸服他的意思。 「白」者的意思,譬如做大官,享大名,體面榮華,別人羡慕,這也是人人所求之不得的。 但是有智慧的人,反過來,卻要避免體面榮華,極力地韜光養晦退讓謙虛。 《中庸》說:「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 」譬如穿著錦繡的衣服,卻要加上罩衫,不願意使錦衣露到外面。 這是表明了君子實修善義,不務虛名,以避免產生負面的影響,此種人更為社會所敬重。 這些見解,都是與世俗之見相反的。 換句話說,違背了情感欲望,以求合乎理智,這種話,多數人是不入耳的,或者以為這是講天文學,不能懂。 然而社會上也有不少具有慧眼的人,當然是會贊許的。

中篇

天道是什麼呢? 《易經》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這個陰陽,不是虛玄的,一一都有事實可以作為依據。 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 由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一一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 從這個道理推及到人事,也是如此。 例如說人事的一盛一衰,一苦一樂,一憂一喜,一治一亂等等。 但是天時的陰陽,有一定的標準,是萬古不變的;而人事的盛衰,則是隨著人心的動向,變化無常。 這種無常的變化,乃是依著天道一陰一陽有一定的標準牽發而來的。 我們試說如下:比如說一個人若是喜歡驕傲,就一定會有忽然倒架子的時候到來;一個人若是喜歡懶惰安逸,就一定會有極困苦的日子到來;一個人若是喜歡慳吝貪錢,就一定會有嫖賭浪費之子孫替他破敗;一個人若是喜歡機巧計算,就一定會有糊塗愚笨的子孫被人欺騙。 這些變幻的人事,有智慧的人,自然會留心看得出來,曉得與日月起落、寒暑往來的道理是一樣的。 天道是個太極圖,半邊是黑的,半邊是白的,中間有一個界限;過了這個界限,陰陽失去了平均,就要起變化了。 這叫做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換句話說,就是盛極必衰,消極必長。

古今以來的偉大聖哲,都能夠洞悉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教人常須自己立在吃虧的地位,就是要謙卑退讓,舍財不貪,克己利人。 凡俗之中,沒有見識的人,是一定不肯做這種吃虧事的。 在新學家而言,還要譏笑地說,這是消極的道德。 要知道,一切偉大積極的事業,都是從這種消極的道德人做出來的:因為惟有消極地克己,才能夠積極的利人;惟有舍財不貪,才能興辦公眾的利益;惟有謙卑退讓,才能格外的令人尊敬欽佩,做事也格外順利,容易成功。 開始似乎是吃虧,後來仍然是會得到大便宜的。

淺見無知的人,只能看見一切事物的表面,不能看見事物的對面。 譬如像下棋一樣,只看得一著,看不到第二、三著。 不知道世間事都是下棋,我若是動一著,對方就要應我一著,而且馬上就有第二、三著跟著來。 佛法明確說明了一因一果、感應的道理,實在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學和哲學。 我把下棋拿來作譬喻:我們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都是對人動了一著棋;我們出言做事的時候,心中打定的主意,就是對天公動了一著棋;一切人、一切物,都是我們下棋的對手。

我們對一隻狗表示好意,狗就會對我們搖搖尾巴表示親熱;若是惡聲對它,它就會拖下尾巴走開。 對人則更不用說了! 我若是對待別人謙和寬厚,別人就會感謝;若是待人驕傲刻薄,別人就會懷恨在心;這還是小的對手。 若是我們欺淩了沒有能力的人物,或是存心害人,或是用巧妙的手段占人家的便宜,他們受了損害還不覺得;或是藉著特別的地位,例如做官、做公司的經理等職務,暗中謀取私人的利益;或是自己富厚,而對於災難不肯救濟,自己家裡卻是享用舒服。 這些事,眾人固然是無可奈何,法律也辦不到他,他算是棋贏了,他對方的棋都輸了。 可是天道卻是不許他贏,會替眾人做他的大對手,老天只要輕輕的動一著,就叫他滿盤棋子都呆了,到底使得他一敗塗地,這叫做「人有千算,天只一算。 」我們天天都是在對人下棋,實際上是在對天下棋;若是對人贏得愈大,就會對天輸得更厲害。 反過來講,若是對人肯讓一些,還處處幫旁的人一著,使旁人免得輸,而我自己的棋也是不會大輸的,反而要對天贏了一盤很大的棋呢!

上面所說的範文正公,是個最顯明的例子,他本來很窮,做了將相幾十年,到死的時候,仍然沒有私人的田產園宅。 若是從俗人的眼光看起來,他算是白忙了一世。 然而他對天卻是贏了一盤大棋,他的子子孫孫,多是貴盛賢才啊! 其餘的像耶律文正公、林文忠公、曾文正公幾位,都是肯輸棋的,到後來都贏了天公一盤大棋。 而那些會贏棋的許多人,發了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幾萬萬財的,卻是後來被天動了一著,就都輸完了。 古人說:「人定勝天,天定亦勝人。 」天定就是一定的天理。 陰陽的定律,是要平均的,人們做的事情過了分,就是失了平均。 由於我們的心先違反了陰陽定律的中和,所以起了反應,受到陰陽定律制裁,使回歸到平均的狀態。 天公下棋,是不動心,也不動手的,而人們就自然輸了。 譬如對牆壁拋皮球,球自然會回拋過來,拋的力量越大,球回的力量也更大,而牆壁本身,亦並未動手費力和有損分毫。 所以《書經》上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孟子》說:「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意思就是自作業,自受報;這跟佛經所說的「自造因,自結果」正是一樣的道理。

而所謂的人定勝天,也不是真正地勝了天,這是說人照天的定理,存心做事,究竟會得到後來的勝利。 本來窮困的,後來亨通了;本來憂患的,後來得到安樂。 這樣的勝利,便是天理的勝利。 我雖然說善人對天贏了棋,實際上就是天贏了;須知天道是永不會輸的。 天道一陰一陽的平均,就是中道,又稱中和;《中庸》上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世間的人事若是失去了平和,就會引起天道的變化;就像戰爭及饑荒等等的大劫數,都是由於人事的不公平、人心的不中和而引起的。 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國與國之間的鬥爭,党與党之間的鬥爭,無論暫時的勝負如何,結局仍然是兩敗俱傷,就是暫時勝利的,也將終歸於失敗。 請翻一翻世界各國的歷史,就知道贏棋的,到底也都是輸了,這就可以知道天理終究是公平的。 人心的不平不和,究竟是會被天理裁制的。

世間的人類,男人與女人的數目,永遠是平均的。 有姓張的一母生十男,也有姓李的一母生十女,所以合起全世界的計數,男女的數目不會相差太大的。 這就證明了天道的公平,與陰陽的中和,其中有不可思議、自然調整的能力。 若是我們想要仗恃著我們的本領,來違反天理中和的能力,最後畢竟是要自己吃苦頭的。 若是天理陰陽沒有裁制調整的力量,那麼人的男女數目也不會永遠的平均,世間一切的事情,都會永久失去了公平,而強的、巧的則永遠富貴,善人也永遠不會抬頭了。 世界就會大亂,災禍就會降臨。

歐美人用短淺的眼光來觀察天理,以為世間只有強的、巧的會得到勝利,安分懦弱的,應該被人制服,所以名為「優勝劣敗」。 這種不究竟的學說,引起了世人的驕滿作惡:驕就是有所恃而無恐,我有勢力,不怕你,擺架子,顯威風;滿就是有勢要用盡,有福要享足,專顧自己的私利,不替他人設想,只管目前快意,不為日後顧慮。 德國、日本等國家的野心侵略,就是被此等學說所誤啊!

天道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就是過分的,要受到制裁;吃虧的,要受到補益。 中國的聖哲,儒家、佛家、老莊的垂訓,都是反復的叮嚀,說明這個道理。 《易經》上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禍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尚書》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又說:「惟天福善禍淫。 」淫字的對面就是善。 善字的意義甚為廣泛,若是要確切的說明,眾善都含有謙德的意義,都是以謙德為基本。 《易經》是說明天道的書,乾坤兩卦是總說天道的大意,乾卦說:「能利天下,而不言所利」,這就是謙德的意義;坤卦說:「坤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不敢成也。 」這句的解說,是才華不露,功名不居,就是不務名,不誇功,也是謙德的意義。 《金剛經》說,度盡眾生,自覺未度。 又說,佈施濟眾,不覺有施。 這是世界最高的道德,也包含了謙德在內。

再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是義務心重,權利心輕。 而義務心,是自己覺得我對他還有義務應盡,這就是謙。 世間作惡的人,不過是權利心重,沒有義務心。 古語說,所說重利輕義,正是謙德的反面。 所以,一切道德都在謙德里面:由謙發動,對父母兄弟,就是孝悌;對社會人群,就是忠信禮義廉恥。 凡人對於謙德善行,都是恭敬歡喜;而對於驕滿惡行,都是怨怒隱恨。 那麼天道的降福降禍,說是天道,實是人情;說是天降,實由自作啊! 上面的文已說過,天道就是人事的表現,《尚書》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華嚴經》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所以,我們為善加福于人,我們自然還得其福;我們為惡加害于人,我們自然還得其禍。 從此可知,我們對面的一切人、一切物,就是天,隨處都是有天理存在其中的。 除此以外,更沒有別的天理可以表現。

那麼我們對他們做事、說話,起念頭、表示臉色,都要格外地小心注意。 雖然他們或是愚笨,或是怯懦,或是老弱、孤兒、寡婦,無人説明;我們若是欺淩了他們,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我自己或我的子孫,也會同樣的愚懦孤寡,被人欺淩。 反過來說,若是我們對於這些無力可憐的人,心存慈湣,並且設法説明他們,後來我也會得別人的説明,而我的子孫則永遠不會愚懦孤寡,被人欺淩了。 這種天理迴圈的感應果報,有智慧眼光的人,自然能在社會上一家一家的人事上來觀察,更可以在歷史上一個一個善惡的人的結果中來證明。 這也是社會科學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啊!

1942年6月雲台臥病書

下篇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瑣屑地敘述,目的就是要證明「仁者以財發身」,而不是「以身發財」的大道理,實在是有其深遠的含義呀! 這裡我們所應該注意的重點是:雖然是數代的清貧,而卻換得了後代子孫的發達啊! 與那些多留財產以害子孫,助長子孫的驕奢淫逸,使得子孫陷於墮落的,兩者相互比較,實在是有天壤之別呀! 曾文正公曾給自己所居住的房子一個稱呼,叫做「求闕齋」,並且還寫了篇文章記述。 他的用意即是在持滿戒溢,要居安思危啊! 因為這個世間,並無十全十美的事物,「豐于此者,必缺于彼。 」所以若想得到精神上圓滿,最好先在物質上要常有些欠缺。 所謂精神上圓滿的意思,是指父母都健在,家庭和睦,子孫賢達有智慧,並享有天倫之樂,道義之樂等。 物質者,是指衣服飲食、車馬宮室,乃至官階財富,一切的享用等。 曾文正公常用這個道理來教家人,說家計不宜寬裕,這個與常人的見解恰恰是相反的。 文正公又常說:古人有「花未全開月未圓」的話,這乃是智者的境界;因為花全開了,則表示快將凋謝了;月已圓時,轉瞬間即要缺了呀! 所謂「盛極必衰,樂極生悲」,這豈是古人喜歡說這些眾人聽起來不悅耳不中聽的話呢,實在是這些話都是真理啊! 而且自古到今,從社會現象中去觀察,這些話沒有錯啊! 而且是歷歷不爽啊!

俗話也說:「世無三代富」,又說:「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有智慧的人,就深深地體會到這個道理,所以處事的時候,就會先考慮到:凡事不要求太過圓滿,也不要使得太盛,過了頭;對於財物聚散,也有周全良好的計畫;而對於自己的生活,遵守著持盈保泰的因果法則;個人的享受不可豐厚;而且時時都要想到街頭上那些流離失所三餐不繼的窮人啊! 常想到各處的善堂,掩埋露天的屍體,受苦受難的人為數是那麼得多啊! 我應當節省自己的享受,去救死恤孤才對啊。 因為一念仁慈的心,即能使天地間產生了一種祥和之氣;如果付諸行動,則這種祥和之氣,就會常常環集在我的四周,而且能使家庭子孫都受到福蔭。 這些道理,只要用心研究古今以來的事實,就可瞭解此話真實不虛了!

反過來說,如果只知道貪圖自己個人的享樂,而不顧別人的生死苦痛;使用詐術權謀來巧取豪奪,百計鑽營;這種人積的錢可以很多,權勢也可能很大,諂媚他、恭維他的人也多的不得了;一時看起來,似乎是非常的顯赫;然而天道的盈虛消長,有它一定不變的道理呀! 三、五十年的時間,轉眼就過去了,時間不斷地向前推移,景物也不斷地變化遷移! 原本是陋巷寒微,忽然地崛起,成了暴發戶;然而好景不長,豪華的門地,卻在瞥爾短暫的瞬間凋零沒落了! 因為這世間並沒有一個堅固不壞的東西,也沒有一個能永久可靠的事業;凡是用巧取豪奪的方法所得到的財富地位,一定是更為快速的悖出敗落啊! 惟有孝悌忠厚的家庭,修德積善的後代,才能夠確實地保有家業,並且是可大可久啊! 這些事證歷史上的記載很多,而且環顧我們周遭所發生的人事,到處都是呀! 所以只要頭腦冷靜有智慧的人,自然就看得出來了。

文/聶雲台rnrn有捨才有得,小捨小得,大捨大得,不捨不得。

引子:

《保富法》作者聶雲台先生,是清代名臣曾國藩的外孫,曾任大中華紗廠董事長兼總經理,民國時上海首任商會會長。 他從自家的經歷和在上海所見所聞的富人家庭的變遷,來談富裕人家的持久發達之道。 很值得一讀,特別是在當代。這裏的節選刪除了長篇的舉例,全文可以很容易的在網上搜到。

本文是聶雲台先生在一九四二、三年寫的,曾在上海《申報》連載,轟動上海,激蕩時人之心,一時引起各界紛紛捐贈助學金四十七萬余銀元,柳亞子等各界名流紛紛回應,一時傳為佳話。

印光大師、柳亞子等佛學高士撰文傾力推薦。 民間自發紛相印贈此書,至今在港、臺地區和東南亞商人圈仍廣為流傳!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在這裡節選了一些。

上篇

俗話說:發財不難,保財最難。

我住在上海五十餘年,看見發財的人很多,發財以後,有不到五年、十年就敗的,有二、三十年即敗的,有四、五十年敗完了的。 我記得與先父往來的多數有錢人,有的做官,有的從商,都是煊赫一時的,現在已經多數凋零,家事沒落了。 有的是因為子孫嫖賭不務正業而揮霍一空;有的是連子孫都無影無蹤了。 大約算來,四、五十年前的有錢人,現在家產沒有全敗的,子孫能讀書、務正業、上進的,百家之中,實在是難得一、兩家了。

不單上海是這樣,在我的家鄉湖南,也是一樣。 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中興時代的富貴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總督巡撫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鎮大人的有五、六十家,到現在也已經多數蕭條了;僅剩下財產不多的幾戶文官家庭,後人還較好。 就我所熟悉的來說,像曾、左、彭、李這幾家,是錢最少的大官,後人比較多能讀書,以學術服務社會:曾文正公(曾國藩)的曾孫輩,在國內外大學畢業的有六、七位,擔任大學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左宗棠)的幾位曾孫,也以科學專業而聞名;李勇毅公(李鴻章)的孫子輩,有擔任大學教授的,曾孫也多是大學畢業;彭剛直公(彭玉麟)的後人, 十年前也有在上海做官的。 凡是當時的錢來得正路,沒有積蓄留錢給子孫的心,子孫就比較賢能有才幹。 其餘文官比較錢多的十來家,現在後人多數都已經蕭條了;武官數十家,當時都比文官富有,有十萬、廿萬銀兩的,各家的後人,也是多數衰落了;能讀書上進的,就很少聽見了。

我家與晚清中興時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數都是世代相交的關係,所以各家的興衰情形,都略有所知。 至於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豐厚的,遠遠勝過了湘軍諸人,但是今日都已經凋零敗落,不堪回首了;前後不過幾十年,傳下來才到了第三代,已經都如浮雲散盡了。 然而當時不肯發財、不為子孫積錢的幾家,他們的子孫反而卻多優秀顯達。 最明顯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權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時候只有兩萬兩銀子;除鄉間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間房子,也未曾買過一畝田地。 他親手創立的兩淮鹽票,定價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張鹽票的票價二百兩,後來賣到兩萬兩,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兩;當時,家裡只要有一張鹽票的,就可稱為富家了。 而曾文正公特別諭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領;在他逝世後多年,後人也沒有一張鹽票。 若是當時化些字型大小、花名,領一、兩百張鹽票,是極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領票,表面上並不違法。 然而借著政權、地位,取巧營私,小人認為是無礙良心,而君子卻是不為的啊! 這件事,當時家母知道得很詳細,而外面人卻是很少有知道的。 《中庸》上面說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 」文正公曾經對僚屬(同事下級)宣誓:「不取軍中的一錢寄回家裡」,而且是數十年如一日無違誓言;這與三國時代的諸葛公(諸葛亮)是同一風格的。 因此,當時的將領僚屬多數都很廉潔;而民間在無形當中也受益不小。 所以,為官者躬行廉潔,就是暗中為民造福;如果自己貪錢,那麼部下將領官吏,人人都想發財,老百姓就會受害不小了。

《大學》上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孟子》說:「為富不仁,為仁不富。 」因為貪財與不貪財,關係著別人的利益和幸福;所以發財便能造罪,不貪財方能造福。 世人都以為積錢多買些田地房產,便能夠使子孫有飯吃,過得幸福,所以拼命想發財。 今天看看上述幾十家的事實,積錢多的,反而使得子孫沒飯吃,甚至連子孫都滅絕了;不肯取巧發財的,子孫反而能夠有飯吃,而且有興旺的氣象。 平常人又以為不積些錢,恐怕子孫會立刻窮困;但是從歷史的事實、社會的經驗看來,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顧己,不留一錢的人,子孫一定會發達。

再說一個實例,就是上海哈同花園的主人,近日報紙上常有譏諷的評論:說他們生平對於慈善事業不肯多多説明,並說他有遺產八萬萬銀元。 試設想一下,財產八萬萬的收入,就照二厘的利息來計算,每年也應該有一千六百萬,如果他們肯將這尾數的六百萬元,用作救濟貧民之用,那麼全上海的難民,就可以得救了。 在三年前,上海的難民所中,有十萬人,每人的糧食,以每個月兩元計算,全年不過才兩百余萬元。 到去年米貴的時候,難民所中的難民才不過一萬幾千人,每人的月花費三十元,一年共五、六百萬元,也還不過是他們收入年息的三分之一罷了。 再說上海死在馬路上的窮人,去年將近有兩萬多人,前年不過一萬多人,再前年不過是幾千人。 就單說去年米貴,死人最多的時候,如果辦幾個庇寒所和施粥廠,養活這兩、三萬人,也不過一年花個五、六百萬元就夠了。 這在富豪們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然而這一毛,他們卻捨不得拔。 如果能花幾百萬元,就能救幾萬個窮民。 他自己的家用,若是沒有特別的揮霍,就算出手如何得闊綽,還是可以將一年所余的上千萬利息來用作儲蓄的。 這樣一來,一方面得到了美名譽,一方面作了救人的大功德,再一方面又仍然每年增加了若干萬的積蓄。 這樣的算盤,實在是通極了。 然而他們卻沒有這樣智慧的眼光,一心只想這一千六百萬元,一滴不漏,全部都收到自己的銀行帳上,歸為己有,任意揮霍。 竟然沒有想到這肉身是會死的,自己既無子女,結果財產全歸了他人。 幾萬萬的財產,一旦變為空花,只是徒然帶了一身的罪業去見閻王,而且又遺下一片「為富不仁」的口碑,留在這個社會。

他們也掛著信佛的招牌,但是全不知道《藥師經》上開宗明義,就詳細地說明了慳貪不舍的罪過。 經上說:「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佈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缺于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 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得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心生痛惜。 如此之人,由此命終,生餓鬼界,或畜生道。 」因為大富之人,錢財有餘,自己放著也沒有用處,明知道多數人將會餓死,卻不肯施財救濟。 若是從道德上責備起來,這簡直是間接的殺人。 積錢最多,力量最大,而不肯佈施的,他所負的殺人罪就更重了。 譬如見到一個小孩,站在井邊,快要落井了;有一個人在旁站著,全不開口,也不拉開這個小孩,而讓他落井死了。 我們一定會說,這個孩子算是被他殺死了一樣。 而富人的見災不救,正是一樣。 何況是大富如此,連利息的一小部分都不肯舍,那麼馬路上死的幾千幾萬的饑民,豈不是要算他殺死的一樣嗎? 殺死幾千幾萬人的罪過,難道是用驕慢心,以信佛作為幌子,勉強花點揮霍不盡的小錢,作點專賣面子的善事,就以為自己已經是作了功德,便可以免除一切的罪過麼? 我想恐怕天地鬼神,決不會如此含糊地寬恕他。 所以我說這一段事實,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分別真偽,打破心裡的慳貪,切不可蹈積財不施的覆轍!

俄國的大文豪托爾斯泰曾說過:「現在社會的人,左手進了一百萬元,右手佈施了一、二元,就稱為是大慈善家。 」由此可知,這種行為是世界的通病。 但普通人,還情有可恕,至於信佛的人,應當勉力改之。 總要大家發起真慈悲心,救濟一切苦難同胞,以念佛修慧為正行,以力行種種善事、救人修福為助行,庶與佛法福慧雙修,正助分明才好。 我略將上文結束,條例如下:

一、數十年來所見富人,後代全已衰落;
二、六十年(此文寫于1942-1943年間)來文武大官世家,都已衰落,後人不興;
三、惟有不肯發財的幾個大官,子孫尚能讀書上進;
四、官極大,發財的機會極多,而不肯發財,念念在救濟眾人的,子孫發達最昌盛,最長久,一一都有歷史事實為證;
五、上文舉幾個實例,有的三千萬,四千萬,及幾萬萬的幾家,忽然一旦全空,這幾家都是不肯做救濟善舉;
六、大富者,只顧自己闊綽享用,積錢留與子孫後代,見有饑荒,卻不肯出大宗的錢救濟災難,無異犯殺人之罪,是要受道德上的譴責、業報的支配的;
七、佛法的天理,就在人人心中。 人人感謝的人,天就歡喜;人人所怨怒的事,天就發怒。 古語說:「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尚書》雲:「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華嚴經》雲:「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所以欲求得福,須多造福于人,否則,佛天亦無可奈何;
八、富人求神拜佛燒香念經,若不起大慈悲心舍財濟眾,仍是不會與佛法相應。
總而言之,保富的方法,必須要有智慧的眼光,也就是要有遼遠的見識與宏大的心量。 以上所說範文正公等幾位,就是屬於此類。 而其餘不善於保富的人,普天之下滔滔皆是啊! 他們不能使子孫長保富厚,只因為是自己的智慧不夠;能見到一點,卻遺漏了萬端;只看見表面,而看不到內涵;簡單點說,他們看曆本,只看見初一,還不知道明天有初二,更不會曉得年底有除夕。 但是像這等愚癡的人,雖然很多,而社會上有慧根的人也不少,一經人點撥,即可覺悟,智慧的眼光忽然就會開朗了。

再講到如何是智慧的作法,請細細品味老子《道德經》上的兩句話:「既以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 」本篇所敘述的範文正諸公的幾個例子,就是這兩句話的注腳。 須知老子是世界最高哲學中的一個。 他的政治、經濟、軍事學也都極為高明,他的人生哲學是不能為時代所搖動的。 老子學說的精義,有一句是:「反者,道之動。 」大意是要反轉過來,就是幡然覺悟的動機;他的整部書多半都是在說明這個道理的。 再引兩句如下:「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雄者,譬如是有錢有勢,可以驕傲,乃人人所貪圖的;惟有智慧的人,反過來,卻是要避免這樣煊赫的氣焰,極力地向平淡卑下的方面作去,免招他人的嫉恨。 「為天下溪」這句話是眾人反而歸服他的意思。 「白」者的意思,譬如做大官,享大名,體面榮華,別人羡慕,這也是人人所求之不得的。 但是有智慧的人,反過來,卻要避免體面榮華,極力地韜光養晦退讓謙虛。 《中庸》說:「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 」譬如穿著錦繡的衣服,卻要加上罩衫,不願意使錦衣露到外面。 這是表明了君子實修善義,不務虛名,以避免產生負面的影響,此種人更為社會所敬重。 這些見解,都是與世俗之見相反的。 換句話說,違背了情感欲望,以求合乎理智,這種話,多數人是不入耳的,或者以為這是講天文學,不能懂。 然而社會上也有不少具有慧眼的人,當然是會贊許的。

中篇

天道是什麼呢? 《易經》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這個陰陽,不是虛玄的,一一都有事實可以作為依據。 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 由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一一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 從這個道理推及到人事,也是如此。 例如說人事的一盛一衰,一苦一樂,一憂一喜,一治一亂等等。 但是天時的陰陽,有一定的標準,是萬古不變的;而人事的盛衰,則是隨著人心的動向,變化無常。 這種無常的變化,乃是依著天道一陰一陽有一定的標準牽發而來的。 我們試說如下:比如說一個人若是喜歡驕傲,就一定會有忽然倒架子的時候到來;一個人若是喜歡懶惰安逸,就一定會有極困苦的日子到來;一個人若是喜歡慳吝貪錢,就一定會有嫖賭浪費之子孫替他破敗;一個人若是喜歡機巧計算,就一定會有糊塗愚笨的子孫被人欺騙。 這些變幻的人事,有智慧的人,自然會留心看得出來,曉得與日月起落、寒暑往來的道理是一樣的。 天道是個太極圖,半邊是黑的,半邊是白的,中間有一個界限;過了這個界限,陰陽失去了平均,就要起變化了。 這叫做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換句話說,就是盛極必衰,消極必長。

古今以來的偉大聖哲,都能夠洞悉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教人常須自己立在吃虧的地位,就是要謙卑退讓,舍財不貪,克己利人。 凡俗之中,沒有見識的人,是一定不肯做這種吃虧事的。 在新學家而言,還要譏笑地說,這是消極的道德。 要知道,一切偉大積極的事業,都是從這種消極的道德人做出來的:因為惟有消極地克己,才能夠積極的利人;惟有舍財不貪,才能興辦公眾的利益;惟有謙卑退讓,才能格外的令人尊敬欽佩,做事也格外順利,容易成功。 開始似乎是吃虧,後來仍然是會得到大便宜的。

淺見無知的人,只能看見一切事物的表面,不能看見事物的對面。 譬如像下棋一樣,只看得一著,看不到第二、三著。 不知道世間事都是下棋,我若是動一著,對方就要應我一著,而且馬上就有第二、三著跟著來。 佛法明確說明了一因一果、感應的道理,實在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學和哲學。 我把下棋拿來作譬喻:我們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都是對人動了一著棋;我們出言做事的時候,心中打定的主意,就是對天公動了一著棋;一切人、一切物,都是我們下棋的對手。

我們對一隻狗表示好意,狗就會對我們搖搖尾巴表示親熱;若是惡聲對它,它就會拖下尾巴走開。 對人則更不用說了! 我若是對待別人謙和寬厚,別人就會感謝;若是待人驕傲刻薄,別人就會懷恨在心;這還是小的對手。 若是我們欺淩了沒有能力的人物,或是存心害人,或是用巧妙的手段占人家的便宜,他們受了損害還不覺得;或是藉著特別的地位,例如做官、做公司的經理等職務,暗中謀取私人的利益;或是自己富厚,而對於災難不肯救濟,自己家裡卻是享用舒服。 這些事,眾人固然是無可奈何,法律也辦不到他,他算是棋贏了,他對方的棋都輸了。 可是天道卻是不許他贏,會替眾人做他的大對手,老天只要輕輕的動一著,就叫他滿盤棋子都呆了,到底使得他一敗塗地,這叫做「人有千算,天只一算。 」我們天天都是在對人下棋,實際上是在對天下棋;若是對人贏得愈大,就會對天輸得更厲害。 反過來講,若是對人肯讓一些,還處處幫旁的人一著,使旁人免得輸,而我自己的棋也是不會大輸的,反而要對天贏了一盤很大的棋呢!

上面所說的範文正公,是個最顯明的例子,他本來很窮,做了將相幾十年,到死的時候,仍然沒有私人的田產園宅。 若是從俗人的眼光看起來,他算是白忙了一世。 然而他對天卻是贏了一盤大棋,他的子子孫孫,多是貴盛賢才啊! 其餘的像耶律文正公、林文忠公、曾文正公幾位,都是肯輸棋的,到後來都贏了天公一盤大棋。 而那些會贏棋的許多人,發了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幾萬萬財的,卻是後來被天動了一著,就都輸完了。 古人說:「人定勝天,天定亦勝人。 」天定就是一定的天理。 陰陽的定律,是要平均的,人們做的事情過了分,就是失了平均。 由於我們的心先違反了陰陽定律的中和,所以起了反應,受到陰陽定律制裁,使回歸到平均的狀態。 天公下棋,是不動心,也不動手的,而人們就自然輸了。 譬如對牆壁拋皮球,球自然會回拋過來,拋的力量越大,球回的力量也更大,而牆壁本身,亦並未動手費力和有損分毫。 所以《書經》上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孟子》說:「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意思就是自作業,自受報;這跟佛經所說的「自造因,自結果」正是一樣的道理。

而所謂的人定勝天,也不是真正地勝了天,這是說人照天的定理,存心做事,究竟會得到後來的勝利。 本來窮困的,後來亨通了;本來憂患的,後來得到安樂。 這樣的勝利,便是天理的勝利。 我雖然說善人對天贏了棋,實際上就是天贏了;須知天道是永不會輸的。 天道一陰一陽的平均,就是中道,又稱中和;《中庸》上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世間的人事若是失去了平和,就會引起天道的變化;就像戰爭及饑荒等等的大劫數,都是由於人事的不公平、人心的不中和而引起的。 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國與國之間的鬥爭,党與党之間的鬥爭,無論暫時的勝負如何,結局仍然是兩敗俱傷,就是暫時勝利的,也將終歸於失敗。 請翻一翻世界各國的歷史,就知道贏棋的,到底也都是輸了,這就可以知道天理終究是公平的。 人心的不平不和,究竟是會被天理裁制的。

世間的人類,男人與女人的數目,永遠是平均的。 有姓張的一母生十男,也有姓李的一母生十女,所以合起全世界的計數,男女的數目不會相差太大的。 這就證明了天道的公平,與陰陽的中和,其中有不可思議、自然調整的能力。 若是我們想要仗恃著我們的本領,來違反天理中和的能力,最後畢竟是要自己吃苦頭的。 若是天理陰陽沒有裁制調整的力量,那麼人的男女數目也不會永遠的平均,世間一切的事情,都會永久失去了公平,而強的、巧的則永遠富貴,善人也永遠不會抬頭了。 世界就會大亂,災禍就會降臨。

歐美人用短淺的眼光來觀察天理,以為世間只有強的、巧的會得到勝利,安分懦弱的,應該被人制服,所以名為「優勝劣敗」。 這種不究竟的學說,引起了世人的驕滿作惡:驕就是有所恃而無恐,我有勢力,不怕你,擺架子,顯威風;滿就是有勢要用盡,有福要享足,專顧自己的私利,不替他人設想,只管目前快意,不為日後顧慮。 德國、日本等國家的野心侵略,就是被此等學說所誤啊!

天道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就是過分的,要受到制裁;吃虧的,要受到補益。 中國的聖哲,儒家、佛家、老莊的垂訓,都是反復的叮嚀,說明這個道理。 《易經》上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禍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尚書》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又說:「惟天福善禍淫。 」淫字的對面就是善。 善字的意義甚為廣泛,若是要確切的說明,眾善都含有謙德的意義,都是以謙德為基本。 《易經》是說明天道的書,乾坤兩卦是總說天道的大意,乾卦說:「能利天下,而不言所利」,這就是謙德的意義;坤卦說:「坤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不敢成也。 」這句的解說,是才華不露,功名不居,就是不務名,不誇功,也是謙德的意義。 《金剛經》說,度盡眾生,自覺未度。 又說,佈施濟眾,不覺有施。 這是世界最高的道德,也包含了謙德在內。

再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是義務心重,權利心輕。 而義務心,是自己覺得我對他還有義務應盡,這就是謙。 世間作惡的人,不過是權利心重,沒有義務心。 古語說,所說重利輕義,正是謙德的反面。 所以,一切道德都在謙德里面:由謙發動,對父母兄弟,就是孝悌;對社會人群,就是忠信禮義廉恥。 凡人對於謙德善行,都是恭敬歡喜;而對於驕滿惡行,都是怨怒隱恨。 那麼天道的降福降禍,說是天道,實是人情;說是天降,實由自作啊! 上面的文已說過,天道就是人事的表現,《尚書》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華嚴經》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所以,我們為善加福于人,我們自然還得其福;我們為惡加害于人,我們自然還得其禍。 從此可知,我們對面的一切人、一切物,就是天,隨處都是有天理存在其中的。 除此以外,更沒有別的天理可以表現。

那麼我們對他們做事、說話,起念頭、表示臉色,都要格外地小心注意。 雖然他們或是愚笨,或是怯懦,或是老弱、孤兒、寡婦,無人説明;我們若是欺淩了他們,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我自己或我的子孫,也會同樣的愚懦孤寡,被人欺淩。 反過來說,若是我們對於這些無力可憐的人,心存慈湣,並且設法説明他們,後來我也會得別人的説明,而我的子孫則永遠不會愚懦孤寡,被人欺淩了。 這種天理迴圈的感應果報,有智慧眼光的人,自然能在社會上一家一家的人事上來觀察,更可以在歷史上一個一個善惡的人的結果中來證明。 這也是社會科學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啊!

1942年6月雲台臥病書

下篇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瑣屑地敘述,目的就是要證明「仁者以財發身」,而不是「以身發財」的大道理,實在是有其深遠的含義呀! 這裡我們所應該注意的重點是:雖然是數代的清貧,而卻換得了後代子孫的發達啊! 與那些多留財產以害子孫,助長子孫的驕奢淫逸,使得子孫陷於墮落的,兩者相互比較,實在是有天壤之別呀! 曾文正公曾給自己所居住的房子一個稱呼,叫做「求闕齋」,並且還寫了篇文章記述。 他的用意即是在持滿戒溢,要居安思危啊! 因為這個世間,並無十全十美的事物,「豐于此者,必缺于彼。 」所以若想得到精神上圓滿,最好先在物質上要常有些欠缺。 所謂精神上圓滿的意思,是指父母都健在,家庭和睦,子孫賢達有智慧,並享有天倫之樂,道義之樂等。 物質者,是指衣服飲食、車馬宮室,乃至官階財富,一切的享用等。 曾文正公常用這個道理來教家人,說家計不宜寬裕,這個與常人的見解恰恰是相反的。 文正公又常說:古人有「花未全開月未圓」的話,這乃是智者的境界;因為花全開了,則表示快將凋謝了;月已圓時,轉瞬間即要缺了呀! 所謂「盛極必衰,樂極生悲」,這豈是古人喜歡說這些眾人聽起來不悅耳不中聽的話呢,實在是這些話都是真理啊! 而且自古到今,從社會現象中去觀察,這些話沒有錯啊! 而且是歷歷不爽啊!

俗話也說:「世無三代富」,又說:「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有智慧的人,就深深地體會到這個道理,所以處事的時候,就會先考慮到:凡事不要求太過圓滿,也不要使得太盛,過了頭;對於財物聚散,也有周全良好的計畫;而對於自己的生活,遵守著持盈保泰的因果法則;個人的享受不可豐厚;而且時時都要想到街頭上那些流離失所三餐不繼的窮人啊! 常想到各處的善堂,掩埋露天的屍體,受苦受難的人為數是那麼得多啊! 我應當節省自己的享受,去救死恤孤才對啊。 因為一念仁慈的心,即能使天地間產生了一種祥和之氣;如果付諸行動,則這種祥和之氣,就會常常環集在我的四周,而且能使家庭子孫都受到福蔭。 這些道理,只要用心研究古今以來的事實,就可瞭解此話真實不虛了!

反過來說,如果只知道貪圖自己個人的享樂,而不顧別人的生死苦痛;使用詐術權謀來巧取豪奪,百計鑽營;這種人積的錢可以很多,權勢也可能很大,諂媚他、恭維他的人也多的不得了;一時看起來,似乎是非常的顯赫;然而天道的盈虛消長,有它一定不變的道理呀! 三、五十年的時間,轉眼就過去了,時間不斷地向前推移,景物也不斷地變化遷移! 原本是陋巷寒微,忽然地崛起,成了暴發戶;然而好景不長,豪華的門地,卻在瞥爾短暫的瞬間凋零沒落了! 因為這世間並沒有一個堅固不壞的東西,也沒有一個能永久可靠的事業;凡是用巧取豪奪的方法所得到的財富地位,一定是更為快速的悖出敗落啊! 惟有孝悌忠厚的家庭,修德積善的後代,才能夠確實地保有家業,並且是可大可久啊! 這些事證歷史上的記載很多,而且環顧我們周遭所發生的人事,到處都是呀! 所以只要頭腦冷靜有智慧的人,自然就看得出來了。

文/聶雲台


https://www.facebook.com/1656157281338091_1711312165822602

在〈有捨才有得,小捨小得,大捨大得,不捨不得…〉中有 23 則留言

  1. 感恩師父慈悲分享教誨!
    “有捨才有得,小捨小得,大捨大得,不捨不得。”
    真是如此呢
    我三妹的公公,平常大家都覺他太省太摳,常拿一些過期的東西做人情,讓家人沒面子,連他孩子也這麼看待他們的父親。但當他們的父親往生後,三妹婿從父親床下拿出一箱的收據和獎狀,都是父親返鄉救助貧苦孩童上學和在窮困城鄉興學的收據和頒發的獎狀,揚揚灑灑一大箱!
    這是三妹公公告別式上,三妹婿哽咽的分享,大家才知道……。
    現在我妹的兩個孩子都很優秀且能在職場上展現各自才華,在現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我想都是他們的爺爺默默行善助學為他們積下了福田所致!

  2. 感恩師父在百忙中,找出那麼有教育意義的分享。謹記師父教誨,佈施不求功德,發自感恩之心去護持禪堂。

  3. 感恩师父慈悲分享!有舍才有得,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只会拥有一时的财富,为别人的利益着想才是永恒的财富,因为帮人就是帮己!不求才会有更大的获得!感恩师父!

  4. 在我小的时候,每次跟我爸爸要昂贵的礼物、要零花钱他都是充耳不闻或者直接拒绝。我之前一直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花那么多钱办移民,一定要让我和弟弟接受先进的教育,还说都是为了我们的前途。在师父的影响下找到了读书的乐趣,眼界逐渐开阔的我才理解爸爸当初的用心良苦—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才开始后悔原来和爸爸吵架才体会到他内心的那份凄凉与孤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就像我们的粮食,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更好的看清这个世界!
    两千多年前佛家宣讲的慈悲与智慧不仅仅与儒家道家有共同点,还与古希腊圣贤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论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都是教导人们通过学习,培养美德,进行自我改造,达到精神世界的自由和圆满。天道的无常却是唯一的永恒。大自然只有在规律的运动中才能形成相对的稳定。水在流动中滋养万物;黑夜孕育了白天的美好;苦难是成功的垫脚石。布施让我们放下贪欲;慈悲让我们放下仇恨;智慧让我们看清真实世界。那些难以割舍的,无法接受的正是成就我们的法宝。佛法顺应自然之道帮助人们离苦得乐,感恩师父,感恩佛,感恩在这一世有缘学习佛法。

  5. 顶礼感恩师父慈悲分享!有舍才有得,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只会拥有一时的财富,为别人的利益着想才是永恒的财富,因为帮人就是帮己!不求才会有更大的获得!感恩大慈大悲恩师师! <3

  6. 感恩师父分享这么好难得的实例好文章。求证了经中所讲的预施者之功德真实不虚。做人做事钱财以阴阳中庸之道,仁者与天道相符,文中也说明师父常说的起心动念之其重要利鄙,天都帮我们记着,以利益天下之人为天之欢喜,也实例告诉我们怎样德行才有贤能之后,也告诉我们有财而不施的罪过,我们要有智慧长远的眼光去看待所有与钱财,利用好钱财用到它的真正给自己带来的价值。再次感恩师父!!!!!!???叩拜

  7. 感恩师父慈悲分享: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师父把佛法中最宝贵的方法赐予我们!最后才能脱离六道轮回!感恩伟大的佛!我的师父!

  8. 感恩师父慈悲开示,感恩师父慈悲的教诲,感恩师父时时提醒,感恩师父慈悲智慧法语甘露《有捨才有得,小捨小得,大捨大得,不捨不得》弟子铭记在心,感恩慈悲师父让我们学习佛法智慧了懂得“舍得”的含义,给子孙后代种福田,消累生累世的业障,相信因果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感恩师父佛菩萨慈悲加持和护佑,祝愿师父师母每天开心快乐,法体安康,法轮常转,弘法顺利,永远年轻,欢喜自在,吉祥如意,愿佛光普照,弟子感恩顶礼叩拜恩师。

  9. 感恩师父慈悲教诲!本文的作者聂云台先生,是清代名臣曾國藩的外孫,作者以自己所见所闻的大量 的事实,从儒家,释家,道家以及中庸等学说,阐述了有捨才有得,小捨小得,大捨大得,不捨不得的道理。是一篇劝人如何保住财富的好文章。愿一切有缘人都能效仿。

  10. 学着舍,学着布施,学着无所求的奉献一切财,物,技能,智慧,有奉献啥,本来一切都不是自己的,为什么不会做一个老好人呢?都是佛给的,只是通过我们的手再传递出去而已,这传递不要紧,我们借着佛光升华啦,何乐而不为呢?

  11. 弟子叩拜佛师您好!看了您转载的文章,受益很多,要学会低调做人,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多做善事,帮助群人,有钱不帮穷人也是罪过啊,感恩佛师的开示,有捨才有得。

  12. 默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就是在供养佛菩萨。默念佛菩萨忏悔过错能减轻罪和恶报。默念佛菩萨,能感应佛菩萨的慈悲和智慧,让我们更容易慈悲待人,用智慧办事,守戒行善。守戒行善,就是不造恶,慈悲救助众生,用智慧点醒人,是利人利己,消灾积福的菩萨行。菩萨如果完完全全的把所有众生都当自己救度就成佛了。阿弥陀佛。

留言功能已關閉。